網路電台

Audioboo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從李登輝「新時代台灣人」看民進黨「多元族群十年政綱」

民進黨十年政綱多元族群篇(以下稱十年政綱)基本上仍沿用2004年「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以下稱決議文)多元文化、公民社會的主軸。決議文的政策主張是反迫害、反同化、不排外、不歧視、強調各族群都是國家主人及族群和諧,建立公民意識,建構多元文化與命運一體;比較特殊的是因選舉使外省本省矛盾加遽,決議文特別提到外省新住民不須為國民黨少數當權者的壓迫背負原罪,並強調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都是國家認同的方式;正視面對族群互斥的歷史,建構族群互為支持的共和社會。

十年政綱重申族群多元,表彰民進黨執政對原住民及客家政策的努力,且加入外配及移工的元素;並特別提到,對因被逼迫陷於弱勢族群給予支持,不應視為施惠,有更深的人性尊嚴思考;核心理念仍為決議文的「多元一體、公民社會」,強調面對歷史反省、寬容與誠意和解,多元對話及交流,避免個別族群特殊化。十年政綱對政策方向多所著墨,如建立跨族群的公共領域、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地位、提升國民及公教人員之跨文化素養、推動多族群觀點的施政、翻轉結構性歧視、落實原住民族自治、無歧視的新移民友善政策及重建多族群觀點的國家紀念、象徵體系及歷史記憶。

從決議文到十年政綱的歷史進程,都有其時空背景,但整體的方向是一致的。李登輝前總統在1992年曾提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緩解省籍情結,1995年提出現代化、民主化、具有公民社會意識的社區共同體,試圖以民主的方法及公民意識淡化族群歸屬,從共同生活的經驗及對土地的感情,自然產生「認同台灣」的意識代替族群意識。李前總統在「新時代台灣人」一文中,特別提到因為兩岸交流,台商到中國後才發現台灣是他們感情的歸宿,也因為中國武力威嚇及經濟統戰,讓台灣認同面臨考驗,所以他基於經驗及精神層面提出「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希望台灣人體認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事實,勇敢開創台灣的新時代。為了讓各族群都能拋棄移民的漂流感,突破族群的社會矛盾,建立台灣意識,產生台灣認同,他主張台灣2,300萬人,都要「自覺致力於締造尊重個人意志的民主社會,都要融入公共所組成的社區共同生活圈」,以「新時代的公民意識、社區意識」取代「劃地自限、消極保守的族群情節」,用民主的方法解決族群問題,團結台灣。

相較於民進黨決議文及十年政綱強調的多元一體,以族群為基礎的論述,李前總統比較注重個人意志的尊重,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概念,強調「台灣意識不再是移民社會無助的寄託,而是具體生活經驗激發的家園意識」,不能有漂流思想。他認為新時代台灣人的概念建立於對土地的認同、台灣優先及民主價值上,讓台灣從他鄉變成所有台灣人的故鄉。2,300萬人,不分來台先後,都應毫不遲疑地認同這塊土地。面對歷史,超越族群的意識,依據台灣處境的客觀事實及人民的共同生活經驗,以公民意識及社區意識,打破傳統的地緣和血緣,重新建立新社會。

決議文或十年政綱雖都以公民社會為主軸,這點與李前總統所強調的公民意識是相符的,但政綱內文仍著重於多族群間的平等、無歧視、寬容、多元對話及交流,鮮少觸及公民社會如何建立。如同向陽在「新時代台灣人」導讀所提「台灣內部雖然共有一個國家、共有一套生活方式,卻無法自然產生以台灣為想像的生命共同體」,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台灣認同及公民意識的淆亂。面對台灣族群現狀,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一個超越族群的公民社會,因此李前總統提出徹底解決族群問題,要用民主的方法,建立具有公民意識、社區共同體意識,不是族群平等就好,這點老人家的思考還是比較深刻前瞻的。

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全文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李前總統「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讀後感

李前總統2005年提出「新時代台灣人」的概念,主要是因為1998年提出的「新台灣人」概念,已經被政客庸俗化,因此思考以更深刻的意識更新,為台灣新時代引出新方向;再者面對中國武力威脅、經濟統戰的客觀情勢。均有必要建構「新時代台灣人」論述。這本小冊子除有向陽及謝志偉的精彩導讀,並收錄李前總統我是「不是我的我」的思想自白。本文11,000字,約有幾個主題:
一、台灣人的共同體意識是民主的,不是民族的
移民的台灣族群問題從原漢對立、漳泉及閩客到本省外省,一直存在但趨緩,近年因選舉再被挑起。必須以民主的方法解決族群問題,建立具有公民意識的社區共同體,代替族群意識,集合個人意志結晶成「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這種民主化工程必須建立在尊重個人自由意志的民主社會,全民融入公民組成的社區共同生活圈。
二、要清楚辨別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
對中國而言,不管是主張台灣獨立或維持中華民國,都是獨立。因此必須清楚判別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事實,依據主權在民、民主自決原則將認同灣的意志化為正名制憲,勇敢開創新時代。
三、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是虛構的
從歷史上來看,台灣歷經荷、西、鄭成功、清國、日本統治,日本依舊金山和約放棄台澎主權,盟軍指派國民黨軍隊受降是軍事佔領,台灣主權未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台灣是中國一部份是虛構的。
四、揚棄被宰制的漂流意識作新時代台灣人
面對台灣在不同時代被統治的歷史事實,既要批判也要超越悲情,但無須全盤否認。要以人為起點重現人文關懷的和諧社會,產生對土地的感情。不可以來台先後作為判別台灣人的標準,要以認同這塊土地、維護台灣優先,認同民主價值,來定義「新時代台灣人」,超越被宰制的漂流意識。
五、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取代族群,台灣人應知台灣事
台灣意識不再是移民社會無助的寄託,而是所有公民的具體生活經驗激發的家園意識,呼籲全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感、創造力、迎向未來。台灣人不該再因為族群彼此對立,台灣是所有台灣人的故鄉。每個人應該瞭解台灣的鄉土與一切,建立多元並存的現代文化環境。
六、建立公平正義的新社會成為新時代台灣人
先有社會才有政治,經濟自由才有政治自由,所有公民必需具備生活安全和人性尊嚴,防止資本集中,財富有效的分配,建立公平正義的民主社會,成為新時代台灣人。
李前總統的這篇文章強調以民主代替族群,從共同的生活經驗建立台灣人共同體的意識,面對歷史建構台灣人的主權觀、世界觀。希望在這塊土地共同生活的人,拋棄移民的漂流感,建立對土地人文的關懷,共同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公義、尊嚴的社會,成為新時代的台灣人。

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