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十年政綱多元族群篇(以下稱十年政綱)基本上仍沿用2004年「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以下稱決議文)多元文化、公民社會的主軸。決議文的政策主張是反迫害、反同化、不排外、不歧視、強調各族群都是國家主人及族群和諧,建立公民意識,建構多元文化與命運一體;比較特殊的是因選舉使外省本省矛盾加遽,決議文特別提到外省新住民不須為國民黨少數當權者的壓迫背負原罪,並強調中華民國認同與台灣認同都是國家認同的方式;正視面對族群互斥的歷史,建構族群互為支持的共和社會。
十年政綱重申族群多元,表彰民進黨執政對原住民及客家政策的努力,且加入外配及移工的元素;並特別提到,對因被逼迫陷於弱勢族群給予支持,不應視為施惠,有更深的人性尊嚴思考;核心理念仍為決議文的「多元一體、公民社會」,強調面對歷史反省、寬容與誠意和解,多元對話及交流,避免個別族群特殊化。十年政綱對政策方向多所著墨,如建立跨族群的公共領域、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地位、提升國民及公教人員之跨文化素養、推動多族群觀點的施政、翻轉結構性歧視、落實原住民族自治、無歧視的新移民友善政策及重建多族群觀點的國家紀念、象徵體系及歷史記憶。
從決議文到十年政綱的歷史進程,都有其時空背景,但整體的方向是一致的。李登輝前總統在1992年曾提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緩解省籍情結,1995年提出現代化、民主化、具有公民社會意識的社區共同體,試圖以民主的方法及公民意識淡化族群歸屬,從共同生活的經驗及對土地的感情,自然產生「認同台灣」的意識代替族群意識。李前總統在「新時代台灣人」一文中,特別提到因為兩岸交流,台商到中國後才發現台灣是他們感情的歸宿,也因為中國武力威嚇及經濟統戰,讓台灣認同面臨考驗,所以他基於經驗及精神層面提出「新時代台灣人」的涵義,希望台灣人體認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的事實,勇敢開創台灣的新時代。為了讓各族群都能拋棄移民的漂流感,突破族群的社會矛盾,建立台灣意識,產生台灣認同,他主張台灣2,300萬人,都要「自覺致力於締造尊重個人意志的民主社會,都要融入公共所組成的社區共同生活圈」,以「新時代的公民意識、社區意識」取代「劃地自限、消極保守的族群情節」,用民主的方法解決族群問題,團結台灣。
相較於民進黨決議文及十年政綱強調的多元一體,以族群為基礎的論述,李前總統比較注重個人意志的尊重,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概念,強調「台灣意識不再是移民社會無助的寄託,而是具體生活經驗激發的家園意識」,不能有漂流思想。他認為新時代台灣人的概念建立於對土地的認同、台灣優先及民主價值上,讓台灣從他鄉變成所有台灣人的故鄉。2,300萬人,不分來台先後,都應毫不遲疑地認同這塊土地。面對歷史,超越族群的意識,依據台灣處境的客觀事實及人民的共同生活經驗,以公民意識及社區意識,打破傳統的地緣和血緣,重新建立新社會。
決議文或十年政綱雖都以公民社會為主軸,這點與李前總統所強調的公民意識是相符的,但政綱內文仍著重於多族群間的平等、無歧視、寬容、多元對話及交流,鮮少觸及公民社會如何建立。如同向陽在「新時代台灣人」導讀所提「台灣內部雖然共有一個國家、共有一套生活方式,卻無法自然產生以台灣為想像的生命共同體」,其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台灣認同及公民意識的淆亂。面對台灣族群現狀,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一個超越族群的公民社會,因此李前總統提出徹底解決族群問題,要用民主的方法,建立具有公民意識、社區共同體意識,不是族群平等就好,這點老人家的思考還是比較深刻前瞻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